一、宏观政策
1、财政部:1月10日,在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”系列新闻发布会上,财政部明确2025年将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。提高赤字率,虽具体数值待法定程序公布,但此举能扩大财政支出,加大逆周期调节。同时,研究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,允许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,还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,优化支出结构,惠民生、促消费、增后劲。
2、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:1月5日,两部门印发《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》。首批810亿元资金于1月6日迅速下达,此次政策加力扩围,除了支持传统的汽车、家电等领域,还新增手机、平板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,旨在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,推动产业升级,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。
3、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外汇管理局:1月13日,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.5上调至1.75。这一举措有助于扩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空间,增强其资金获取能力,促进跨境资金的流动,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跨境融资的便利性,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。
4、中国人民银行:1月20日,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,1年期LPR为3.1%,5年期以上LPR为3.6%,均与前次持平。维持LPR稳定,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性,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利率预期,有利于企业和居民进行合理的融资与投资决策,保持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。
二、资本市场
1、《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》发布:1月22日,该方案出台,旨在系统性推动保险、养老金、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大规模、稳定进入A股市场。通过明确险资、养老金、公募基金的权益配置目标,每年将为A股注入1.4万亿至2.3万亿元增量资金。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需将每年新增保费的30%用于投资A股,这将改善市场微观流动性结构,提升市场稳健性与活跃度。
2、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:1月23日,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%。以2024年末公募基金持股市值5.9万亿元为基准,每年增量资金约0.59万亿元,这将有力推动公募基金持续扩容,加大对A股市场的配置力度,提升市场活力。
3、中国人民银行:1月22日,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2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。同日,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,设立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并召开首次会议,旨在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,加强金融风险防控,维护金融市场稳定。
4、中国人民银行:1月24日,开展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,金额达2000亿元,为市场提供了中期流动性支持,有助于稳定市场利率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,促进经济平稳运行。
5、中国人民银行:1月27日,宣布当月开展1.7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,其中3个月期1.2万亿元,6个月期5000亿元。通过大规模逆回购,有效增加市场短期资金供给,缓解流动性紧张局面,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,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。
三、行业资讯
1、兴业证券:1月,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同比下降5.0%,环比下降49.1%,47城新房成交套数同比下降11%,环比下降53%。春节假期因素对销售产生较大影响,居民购房活动减少。同时,市场信心仍在恢复阶段,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较为谨慎,观望情绪浓厚,导致销售数据下滑明显。
2、中指研究院:2025年1月,百强房企拿地总额1210.7亿元,同比增长41.4%,实现“由负转正”。自2024年10月以来,核心城市土拍市场活跃度提升,1月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土地推出及成交活跃,住宅和商办用地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超10%,有多宗较高总价地块成交,带动百强房企拿地额增长。
3、新浪财经:1月第4周,全国召开城市更新视频工作会议,着重强调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。北京顺势发布新政,积极支持企业盘活存量土地资源,旨在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,提升城市功能品质,推动房地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,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四、国资动态
1、国资小新:1月5日至11日,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前往深圳,深入调研中国电子、招商局集团、华润集团、中国旅游集团、中广核、华侨城集团等中央企业。强调企业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,聚焦高质量发展,深化改革、强化创新、优化结构,发挥央企在科技创新、产业控制、安全支撑方面的作用。
2、国资小新:1月9日,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“能储一号”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,标志着我国在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对提升能源存储与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。
3、天津市国资国企:2025年1月,天津市级监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.8亿元,同比增长11.0%,增加值85.1亿元,同比增长13.2%;非金融企业缴纳税费23.0亿元,同比增长5.3%。天津港集团、天津交通集团滨海公司等企业均取得良好业绩,实现“开门红”。